Thursday, January 17, 2008

「Google大學」鈍化學生好奇心

諶悠文/綜合報導
網路時代,只要在網路搜尋引擎Google鍵入關鍵字就能輕易查到相關資料,英國布萊頓大學媒體研究教授塔拉.布拉芭蓉便形容Google 是「心智的白麵包」,但她也指出,網路正製造出一個仰賴不可靠資訊生存的學生世代。
據英國《泰晤士報》14日報導,有18年大學教學經驗的布拉芭蓉本周將在布萊頓大學授課。她認為,資訊取得容易使學生的好奇心鈍化,同時抑制了辯論風氣。
此外,許多剛進入大學的學生根本分辨不出網路上張貼的軼聞與毫無根據的資訊之間有何差異,卡拉芭蓉稱這種教育是「Google大學」教育。
英教授批網路資訊不全正確
卡拉芭蓉指出,艱難的問題能從Google找到簡單答案。但學生無從分辨這些答案是來自嚴謹的期刊論文或者只是粗淺的概念,Google 的資訊包羅萬象,但未必是有營養的內容。
布拉巴蓉的疑慮與《業餘愛好者的教派》(The Cult of the Amateur)一書的作者安德魯.基恩的看法不謀而合。基恩痛批「線上業餘主義」,他在書中寫道:「現今媒體正在把這個世界撕碎成十億個個人化的真理,每個都看似合理而且等值。」
布拉巴蓉教授指出,學生雖身處在資訊時代,但他們欠缺正確的資訊,他們上到維基百科網站找資料無可厚非,因為唾手可得。可是由網友編撰內容的維基百科曾被批評充斥不正確資訊,甚至它的創辦人之一拉瑞.桑格在去年離開這個網站之前,曾說維基已經「無可救藥」。
資訊易得 學生不作過濾
由於傳統圖書館式微、藏書減少及圖書管理員人數下降,從Google等媒體平台尋找解答天經地義,然而箇中要訣就是學習如何善用網路工具。
布拉巴蓉認為,教師必須訓練學生成為積極批判的思想家,讓學生具備詮釋及過濾網路資料的能力,而不是照單全收。
【本文摘錄自《中國時報》2008/01/15


迴響: 凌健
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主導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台灣排名 22,遠落後於排名分居第2及第4 的香港及新加坡,在華人地區敬陪末座。專家認為,可能和台灣傳統語文教育方向和國際不同,及沒有獨立的閱讀課程節數有關。調查發現,台灣學生很少為了興趣而課外閱讀。學生都把閱讀當成是學校的功課,被逼著去做,所以跟其他國家的學生閱讀習慣不同。
香港於2002年首度參加閱讀素養調查時,成績也很差,但他們隨即改變語文教育模式,加強現代通俗文章的閱讀教育,學生一學期要讀2、30 本書,教法完全不同。以前學校閱讀能力,是用閱讀報告來看,現在改做閱讀檔案,可以演戲、做廣播劇、即興劇、辯論等來評量終於在這次調查時交出亮麗的成績來。
美圖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對於數百萬美國學生來說,閱讀是他們課堂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閱讀不只是學校作業,同時也成為學生們在業餘時間喜歡的一項趣味性活動。
洪蘭教授認為,很多人都知道閱讀的重要,而且開始閱讀,不過,台灣學生很少為興趣做課外閱讀,不將閱讀當「悅」讀,台灣的孩子很可憐,不但當學習是負擔,連應該快樂的閱讀,也變成苦差事。洪蘭說,知識不分課本內外,但現在不少家長不讓孩子讀喜歡的東西,她認為,開卷有益,家長應多給孩子自由的時間,看喜歡的書。
張忠謀:「網路無益於知識的累積,要知識,還是要藉閱讀與思考而得。」明道中學,不但鼓勵閱讀,還透過圖書館利用課程,培訓學生資訊技巧,提升學生「資訊素養」,即「懂得發現、評量和有效地運用資訊,以解決問題或作適當決定」。「資訊素養」是把「資訊」轉化為「知識」的重要過程,簡略不得。
本網頁為:麗山高中圖書館製